“民生答卷”里的幸福生活
我出生在林区,是地地道道的林二代。1986年职业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到原大杨树林业局古里林场工作,先后做过林场的库管员、报账员。2012年,原古里林场拆分为古里林场和伊斯哈气林场,而我被调配到伊斯哈气林场,成为一名管护员,亲眼目睹和经历了林场的巨大变化。
从住房看民生答卷———“旧貌换新颜”
我上班时古里林场有职工100多名,是林业局最大的林场。住的是五六十年代盖的土房,经过长时间的风剥雨蚀,遮不住风,挡不住雨。每当遇上刮风下雨天,屋内就一片潮湿,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我们就在屋内把塑料布撑开,挡住房顶流下的雨水,或用盆接水,听滴答滴答声音入眠。林业局资金紧张,我们没钱请不到工匠,于是自己动手修缮房屋。为省下一些经费,当时林场主任陈荣秀带领我们,利用业余时间打苫房草,加工门窗料。经过两个月时间,住房很快修好,“屋外下雨屋内流”的现状也一去不复返。
1990年,结婚成家后,我就从宿舍搬出来,住进林场分配的住房,当时只有39平方米。1992年,林场盖上了700多平方米的二层楼,从平房搬进了楼房,工作环境焕然一新。我虽不在林场住宿,但住平房烧火的场景却历历在目。以前负责烧火职工按计件算工资,点火后屋里到处跑烟,火墙被熏得黢黑。为了省钱,照明用60度灯泡。现在楼里就有锅炉房,再冷的天也冻不着。小锅炉也换成大锅炉,循环更好,供热更安全了。搬进楼房当天,按照乔迁的习俗,燃放鞭炮庆祝,职工脸上各个洋溢着幸福。每次与退休老同事提起这些变化,心里也是美滋滋的,自豪地说:“我单位搬进楼房了,楼里有职工宿舍、卫生间、食堂、厨房……”
上世纪90年代末,林业局机构改革,撤销古里林场中学、小学。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期间,单位扩建楼房至840平方米,在现在住房二楼右面接出一间宿舍,场区道路进行硬化,在花坛里栽上鲜花。林场场部对面建1个主凉亭、4个蘑菇亭、2个钓鱼台,用钢管当亭子支架,用松木铺地面,再把亭子喷上油漆……
2015至2016年期间,住了十几年的上下床被撤掉。以前8个人一间宿舍,睡觉谁要是翻个身,幅度大一点床就“嘎吱嘎吱”响,连带着旁边的床都来回晃;改成三四个人一个宿舍后,每个人一张大床,统一床单被罩,配备了衣柜、桌椅、电视、W i Fi等,实现了旧貌换新颜的华丽转变。
如今,我的家人也住进90多平方米两室一厅的大房子,是老房子拆迁后按照面积分到的新房,已经入住5年多了。
从出行望民生答卷———“路路畅通”
听老人给我讲,“刚建场那会儿,当时的领导家住在距离单位七八里外,需要经过林荫路、草甸子、跨过一条小河,晚一点回家路上黑沉沉阴森森,有时还会传来狼的嚎叫。如赶上下雨天发大水,河水漫过小桥,就更危险了,这样的路一走就是好几年!”
上世纪70年代交通不便,护林、防火、巡护基本上靠走。刚上班,路不好,都是小道,我也曾骑过马巡护,骑在马背上,挥舞长鞭,也很威风。后来交通条件好些,林业局给配了1台三个轮子的摩托车,可把我高兴坏了,总想骑上兜两圈。每每吃过晚饭,和几个同事就围着车研究,再到后来,道路好了,交通也便利很多,我也弄了辆二手两轮摩托车,开始骑摩托车巡护了。
以前老人小孩都不喜欢雨天,雨天走在路上都是泥泞的水坑,厚厚的泥沾在鞋上用力甩都甩不掉,路又窄又滑,一不小心就会摔个嘴啃泥。那时我除巡山日常工作外,一下雨就需要投入到维修道路工作中。
从林场到大杨树镇内办事,坐客车需要2个多小时,来回就得半天时间,遇上下雨天,路上泥泞,需要下车帮司机推车。从林场到大杨树镇50公里,修通公路并硬化道路以后坐客车不到1个小时就能到目的地。随着道路修建,职工私家车越来越多,安全出行有了保障。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户户都过上富裕的生活,在单位也能看到做饭的师傅骑着电动车往返林场和家之间。
一条平坦宽阔的道路直入林场。好的防火道路既能隔离火灾,又能方便车辆通行,最大限度地保护森林资源,守护生态环境。如今,去往林场的道路路面正在进行升级改造,相信在道路修建完成后,我们的出行会更方便、更安全。
再有4年我就要退休了,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林场也在改革中迸发活力,完成华丽转身。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奋斗,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充满绿色生机的新林区大步走来。(张国辉 口述 刘继阳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