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怎样一种病?

来源:
2018-11-22

       抽动秽语综合症是以某种形式的不随意、快速、重复的非节律运动或/和无明显目的、突发性发声抽动为特点的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

       起病年龄多在3~12岁,平均为7岁,男孩多见。多发性抽动是早期主要症状,一般首发于面部,表现为眼、面肌迅速、反复不规则地抽动,如眨眼、鼻子抽动、“扮鬼脸”,以后出现其他部位的运动性抽动,如甩头、点头、颈部快速而短促地伸展、耸肩,症状可逐渐向上肢、躯干或下肢发展,出现肢体或躯干短暂的不自主运动,如上肢投掷运动、踢腿、下跪、屈膝、顿足或躯干弯曲、扭转动作等。发声痉挛是本病的另一特征。常出现在病程的早期,可以表现为单纯性发声性抽动,也可以发出怪异的声音,表现为喉部干咳样声响,如“嘿嘿”、“啊哼”声,或发出令人难以承受的如犬吠声、咕哝声、“咂舌”、“咔嗒”、及“吱”、“嘎”等声响。鼻部抽动则出现频繁的喷鼻、气喘、哽咽声等。当不自主发声性抽动呈现为咒骂状时即为秽语症。患儿多具有良好的自知力,但难以自我控制。发声性抽动时常在与人交谈中发生,尤其在讲话的停顿处容易出现。当患儿受情感的影响或涉及与人格和性有关的内容时,抽动出现的频率尤高。某些患儿唯恐其语意表达不清而出现语言重复,产生了临床上的重复性语言。抽动秽语综合症症状从轻到重,复杂多变,不只表现为抽动,而有多种情绪和行为问题。常导致自身心理困扰并影响他人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及早诊治是关键

  不要把抽动秽语综合征当成孩子调皮、做鬼脸,而漠不关心或责骂而延误诊断。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药物治疗:

  1. 中医:根据患儿的不同体质和症状,多采用滋阴降火、柔肝息风等方法。

  2. 西医:主要应用氟哌啶醇、哌迷清、泰必利等药物。有些药物会有副作用,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千万不要自作主张,随便用药和停药。

  心理治疗:包括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咨询、家庭心理治疗。

  可以把疾病适当地告诉孩子,让孩子不要有自卑心理,帮孩子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 帮助老师、家长理解疾病的性质和特征,消除老师、家长的反感、担心、焦虑,以取得他们的合作与支持,减轻患儿的学习压力和歧视。从而达到正确教育、耐心帮助的目的。

  2. 合理安排患儿日常作息时间和活动内容,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可参加韵律性体育活动。

  3. 相反习惯训练的行为疗法可减轻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抽动症状。如对发声抽动患儿可进行闭口、有节奏缓慢地做腹式呼吸,从而减少发声抽动。

  4. 各种精神刺激,过度紧张、疲劳、打骂、训斥、频繁的提醒等都会诱发和暗示此症,使抽动症加重。因此,一定要避免上述情况发生。

  5. 不要玩游戏机,不要看紧张、激烈的武打枪战影视片。不要参加激烈的竞技性比赛活动。减少参加各类业余学习班。

  对于这样的患儿,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当孩子出现抽动、秽语等表现时,不要直接制止、训斥,最好的方法是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导过来,使兴奋点转移。(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供稿 公益心理援助热线7373777)

 

 

分享到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