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电影

来源:
2017-06-30

○乔加林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农村露天电影就是村民文化生活最高级别的文化大餐。在那个精神文明匮乏的年代,露天电影,曾经带给了人们很多美好的回忆。露天电影,曾伴随我们度过了难忘的童年,至今仍记忆犹新。
      记得小时候,只要看到放电影的叔叔骑着自行车向大队部方向来,小伙伴们就会跟在自行车后面,开心的叫着,喊着,今晚有电影看喽今晚有电影看喽!在几声欢叫声中,消息很快传遍整个村庄,就连周边的村庄都知道了。一传十,十传百消息一传开,十里八村的村民一下子沸腾起来了。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奔走相告。
      小伙伴们匆匆忙忙跑回家后,到堂屋吊篮里找饼,再到墙角腌菜坛里拿几个萝卜干,一边吃着一边再约上几个小伙伴浩浩荡荡向大队部奔去,就是为了抢占有利地势。雪白的电影布挂在两根高高的竹竿上,离两三里地都能看见。
      那时的农村几乎没有通电,都是点油灯照明。放电影必备的电力便由放映员自带的小型发电机。放影前调试灯光时,顽皮的孩子们站在凳子上跳着挥舞小手,有的做着小鸡状,有的做着小狗状形形色色的怪状在幕布上大大小小不规则的显示着。
      放映过程偶尔也会出现一些有趣的花絮。由于发电机太旧,时不时还会出点故障,突然断电常有的事,这时就会听到人们大声而怪异的吆喝,常常给我们带来些许刺激和兴奋。灯光突然一亮,又是一片安静。
      通常在放映前,村长都会站在放映机前,手里拿着麦克风,清了清嗓子,大声讲话:“广大的社员同志们,请你们安静了!县电影放映队今天晚上在这里给大家放映国产彩色战斗故事片《渡江侦察记》、《小兵张嘎》。请大家自觉找好位子坐好,不要大声喧哗。另外,大家要注意,不要踩地下的这根黑线,以防触电!”有时村长还会利用人员集中的时间讲一些有关防火、防盗或防阶级敌人破坏捣乱之类的话,有时也讲一些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这是放电影前的通常惯例。
      大家最感兴趣的是马上放电影,乘村长讲话的时候,一些调皮的小孩会在人群中钻来钻去,直到灯光再次暗下来,一道强光射到银幕上,在雄壮有力的《解放军进行曲》响起来,银幕上八一军徽光芒四射时,好像有人指挥一样,全场几乎是同时安静了下来。
      露天电影,奇妙无穷,他给我们少儿时代带来几多欢乐几多惊喜!几年后,那时放映最多的就是《大渡河》、《地道战》、《铁道游击队》、《地雷战》、《两个小八路》、《小花》、《洪湖赤卫队》、《庐山恋》等,有的电影我至少都看了四五遍了,只要听说邻村哪个地方放电影,哪怕有十几里路也一样走步去。在缺少文化生活的年代,除了那几个样板戏,没什么别的文化娱乐生活,那时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朝鲜电影又哭又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国内电影新闻简报。
      随着《少林寺》、《霍元甲》等武打电影出来,武术风靡了整个中国。不论是儿童还是青少年,甚至有的三四十岁了都迷上了武术,这时会武术的开始设点收徒看露天电影一来不用花钱,二来也是生活里充满快乐和激情的事儿。在露天电影中,我学会了好多好多,一些是从书本上根本学不到的东西。现在每每想起来,还真有一番美味呢!
      在看电影时,总感觉时间过得太快。两三个小时的电影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大家仍意犹未尽,当银幕上推出“再见”字幕时,才恋恋不舍地离去。一些小伙伴总是围着放映员打听第二天晚上在哪儿放电影,他们还想继续过过瘾。
      “电影到此结束,请社员同志们依次退场,注意安全,不要拥挤。”放映结束时,村长总会提醒村民们注意安全。人们还未从电影故事中走出来,有的就点燃火把,揿亮手电筒,从田埂上,小路上向四面八方走去。有的扶老携幼,有的扛着板凳往家里赶。黑暗中,远远近近的狗开始跟着狂吠起来,似在责怪夜归的村民搅醒了它们的酣梦。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达。如今电视、网络等传媒的普及,露天电影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在精神食粮匮乏的年代,露天电影,她给人们带来精神食粮大餐,同时也给村民提供了交流、聚会的平台,经历过的人们是无法从记忆中抹去的。

分享到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