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森调

来源:
2017-03-14

       初春的大兴安岭,冬雪未消,乍暖还寒。森调队员们穿梭于林海中,认真勘查每一片森林,详细记录着森林资源现状和变化动态,为森林经营提供着客观真实的调查数据。

       清晨,迎着初升的太阳,记者一行乘车前往索图罕森调小队的作业点采访。越野车沿301省道向东行驶了十五分钟,便进入林间的简易路,路中间近30公分的雪脊就像磁悬浮列车的轨道,越野车在这样起伏不平的山路上,颠簸着爬行30分钟后,我们终于看到林中的一座军绿色帐篷了。

       这里就是森调队员们临时的家,队员们在8点前就已出工了。在身着工作服,脚穿棉水靴的小队长霍仁堂的带领下,我们向着作业的林中走去。呼呼的山风吹在脸上,钻进脖领,凉嗖嗖的。

       “桦树,6、松树,12、松树,14……”在莫冷格3林班11伐区的样地里,测工郭应海踩着深深的积雪,拿着卡尺,对满足要求的每一棵树进行测量着,并大声报给队友。队友范立明边把数据记录在抚育每木调查记录本上,边拿着GPS,不时地调整着自己前进的方向。

       记者急忙把镜头对准了他们,可是,在密林间的积雪里,没跟多远,就迈不动步,双腿发酸,额头渗出颗颗汗珠。

       已50岁的组长刘晓军向记者介绍说:“他们这一组的人分成了两小组,一组去冲线,已经走远了。冲线就是定伐区的边界,如果是直线,每隔20米挂一个号,见弯就定一点。路线是按林相图,依据GPS定的,大部分是在没膝的积雪中行进。有时遇见沟坡地形,积雪能到大腿根部。伐区大小不一样,勘察完的时间也不定。还有老郭他们现在做的,就是从伐区中选取最大的对角线进行打样,他们的工作要细一些,在密闭的林子里来回穿行是很消耗体力的。一天下来,队员的衣服和鞋是全湿透的。”

       当提到参加工作的最大感触时,老刘望着林子感慨地说:“我是1993年到森调小队工作的,从百米绳、罗盘到如今的GPS定位仪、太阳能板等,设备越来越先进,调查数据更加准确,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变化太大了。特别是林区停伐后,森调队调查设计是以保护生态、提升森林质量为主,看到自己守护的这片林子茁壮成长时,心里有说不出的自豪。”

       据克一河林业局森调大队队长王悦忠介绍,2月6日,队员们就打起背包进山扎点了。截至目前,已经完成2017年调查设计任务的三分之二。

       吃过晚饭,各小组队员们又开始忙碌起来,他们把采集的数据进行计算,按照树种、平均胸径、公顷株数、公顷蓄积等因子制图,最后统一形成完整的森林调查设计外业野帐。

       望着森调队员们忙碌的身影,记者心中油然而生对他们的敬佩之情。为了保护好大兴安岭这片绿色生态屏障,他们迎着朝阳出工,踏着夕阳的余辉收工,默默地奉献着,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着大森林,谱写着生态建设新篇章。  (郑云涛)

分享到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