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林区蓝图的林业设计院
上世纪50至60年代,大批知识分子从全国各地汇集到林区,投身到开发大兴安岭的勘察设计工作中。60年来,他们凭着一双“铁脚板”,靠人背肩扛,翻山越岭,把勘测机具、食品、帐篷运到野外作业点。在多变的气候下描绘着一张张林区的蓝图。
1952年,林管局在阿尔山成立森铁测量队,隶属于管理局基建科,由30人组成,是林业设计院的前身。1954年10月,森铁测量队迁到牙克石更名为设计事务所,隶属于管理局基本建设处。1955年10月,根河林业局总体设计大队归属于设计事务所。林业部将哈尔滨林业设计公司第四、第五勘测队合并于设计事务所,组建了内蒙古森林工业管理局设计公司。设计公司下设5个线路队,1个工厂设计室,1个总体设计室。至1956年,职工总数增至616人。
1959年6月29日,林管局设计公司与驻哈尔滨的林业部第一森林经理大队、内蒙古林业厅驻乌兰浩特森林调查大队和驻呼和浩特治沙、造林勘察设计大队合并,以林管局设计公司为主,组建了内蒙古林业厅勘察设计院,隶属于内蒙古林业厅。院址设在牙克石,下设4个大队。第1勘察设计大队驻哈尔滨市,第2勘察设计大队驻乌兰浩特市,第3勘察设计大队驻呼和浩特市,原林管局设计公司改为第4勘察设计大队。每个大队定编为260人。林业厅设计院由党总支改为党委制。职工总数1600人。
1963年,内蒙古林业厅勘察设计院驻乌兰浩特第2勘察设计大队和驻呼和浩特第3勘察设计大队,按自治区的决定精神,分别定为独立建制。林业厅勘察设计院更名为内蒙古牙克石林业管理局勘察设计院。下设线路室、工厂设计室、总体室、地质室、化验室、复制队。职工总数844人。
1965年以后,林业设计院先后在黑龙江、吉林、西北、西南承担起部分重点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任务。以优质的设计产品,多次受到林业部、国务院的嘉奖。道桥专业由森铁测量转入林区等级公路的勘测,由涵洞和小木桥、木质大中桥梁设计转入混凝土桥梁的改造设计。民用建筑设计也由砖木平房向楼房发展。1975年以后达到国内同行业水平。
一、道路勘察设计
“密密森林不透光,汪洋树海翻波浪,身背一袋窝窝头,走进林海搞勘察”。这是对设计院上世纪50至70年代道路勘察设计工作的写照。
1952年,森铁测量队建队初期,在人员少、技术于段落后的情况下,勘测队员们凭着“宁愿自己多吃苦,誓将兴安变通途”的创业精神,勘察设计了林区笫一条森铁运材线路。伊尔施至大黑沟干线长80公里,8条支线总长75公里。
在队长张福录的带领下,为完成这条150多公里的森铁运输大动脉的勘测,全体队员在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中,把勘测物资一件件“倒背”进去,又一件件“倒背”出来。从选线草测、横断、定测、抄平到地质钻探、通讯和后勤供应,各个工序紧密相接。每天工作14至15个小时。天太晚了便就地宿营,睡在雪地上;粮食断了,就找野果充饥; 没有菜就吃咸盐水泡黄豆。连续奋战6个多月,顺利地完成了第一条大型森铁运输线设计任务。在森铁测量队承担的80公里森铁线上,有3条大河。由于测量队没有桥梁设计的技术人员,为森铁线路跨河带来了困难。经过多方调查了解,在牙克石查访到了一位苏联籍的70多岁退休工程师,把他请到现场,在测量队工程技术人员的配合下,勘察设计出了第一项3座各100多延长米、8米宽的大型木质桥梁。受这项勘察设计任务的启示,测量队于1953年增加了厂桥梁设计专业技术员。
1953年9月,测量队承担牙克石联合厂厂区测量和给排水工程测量任务。面对新课题,技术人员翻阅了大量资料,多次进行方案比较,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就以最佳的经济效果完成测量任务。
1954年4月,测量队队员们顶着漫天大雪,完成了好里堡至冷布露60公里森铁运输线的勘测设计任务。1956年上半年,完成了根河至萨吉气80公里森铁运输线的勘察设计。由于技术人员枳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两个月就顺利下山。同年10月至12月,队员们冒着零下30至40摄氏度的严寒,提前完成勘测甘河至甘源森铁运材线路的任务。这条线路,干线70公里,支线60公里,总计130公里。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