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色林海青春永驻
天保工程,翻开了林区生态保护建设的崭新一页。从1998年实施“天保工程”以来,林区实现了由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修复建设为主、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主向以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的重大转变。
20世纪90年代,林区一度陷入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境地。如何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加快经济建设、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按照《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 的要求,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开始实施天保工程,林区范围内的20个林业局(管护局)和管理局其他直属单位纳入了“天保工程”实施范围。
如今51岁的张希友在根河林业局工作了25个年头,担任林业局天保办主任已经10年,说起天保工程实施,他有说不尽的话。
“还记得我刚毕业来到林业局,那时的林区正处于‘两危’时期,生态环境脆弱,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较低,林业职工存在‘靠山吃山’的思想,随着天保工程一期的实施,林区通过木材产量调减、森林管护、公益林建设等一系列措施,使林业职工的思想观念有了非常大的转变,资源保护明显加强,森林资源恢复性增长,在林业局公路两侧像野鸭子、狍子、水鸟这些野生动物变多了,一出家门就能听到鸟叫声,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从“靠山吃山”到保护自然、珍惜自然、顺应自然、融入自然,林业职工思想观念上的“大变革”是天保工程实施后张希友眼中一大变化。
1993年,25岁的张希友从学校毕业后来到林业局资源科从事森林调查工作,之后他还从事过森林经营、天然林保护等工作。与森林密切相关的工作经历,让张希友对林区的生态环境有了深入的了解,更加让他明白了实施天保工程的重要性:“咱们林区自然资源丰富,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国家木材安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保护好林区的生态安全是每个林区人重要的使命,天保工程的实施开启了林区绿色发展之路,加快推进林区改革和生态保护建设进程,造福了子孙后代,也让干部职工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张希友回忆道:“从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林区就持续推进改革,一方面落实好天保工程安置政策,妥善转岗分流安置富余职工。一方面加强内部改革,并进一步理顺社会保障体系,天保工程的实施为林区改革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保障了林区社会发展和林区经济转型发展,有力支撑国有林区改革,拓宽了职工群众的致富途径。”
如今,细数着天保工程在林区取得的成效,张希友十分自豪,他已经把半辈子的时间献给了林区,无数如张希友一样的务林人也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林区生态保护建设奉献着青春和热爱,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大兴安岭人精神换来了绿色林海的“青春永驻”。
从一期天保工程到二期天保工程实施,从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到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挂牌成立,从“砍树”到“看树”,保护管理好大兴安岭这片绿色林海已成为所有务林人的共识。森林植被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和恢复,民生水平持续提升,绿色产业持续发展,林区逐步释放出生态、经济、社会的巨大效益。在绿色发展的新航程上,广大务林人将扛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大旗,奋楫远航。 (本网记者 凌鹤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