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务林人心中永远的英雄”
来源:
2020-06-23
点亮朋友圈缅怀英雄!目前已有134265人点亮朋友圈。6月19日,在兴安之子于海俊牺牲一周年的这一天,林区数万人在朋友圈为于海俊点灯,缅怀英雄。
镌刻在兴安岭上的绿色誓言
于海俊是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人,1987年7月在内蒙古林学院毕业后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调查规划院工作。他在林海深处埋头一干就是32年,为了青山常绿的梦想,他不怕吃苦、甘于寂寞,争当林业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铺路人。
2003年10月,规划院接到北部原始林区塔路工程设计紧急任务,那里的森林植被依然保持着原始状态,从未进行过生产性采伐,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纬度最高、地域最冷的泰加林原始林区。
作为规划设计室的主任,为取得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于海俊亲自带队到大山里进行勘察。
原始林区里除了一条主路外,再无其他路可走,也没有房子可以居住。进入原始林区一个星期后就下起了大雪,加上阴坡积雪常年不化,大雪最深的地方已没过了膝盖。
于海俊带领大伙背着七八十斤重的帐篷和给养、勘查工器具徒步穿行原始林,偶尔碰到一些山洞,就当做宿营地了。虽然住得比四处透风、床底结冰的帐篷环境好一些,但到处乱窜的老鼠直往被窝里钻。
白天,他带领选线组人员冲在最前方,爬高山、穿密林、趟河道、走沼泽,测绘、设计,为工程调查后续工作开展打头阵。一天下来脚上磨出了大血泡,手和脸上都有冻伤。到了晚上,他和队员们一起在雪地里烤馒头片,渴了就化雪水喝、饿了就煮点冻白菜,还得强忍着难捱的疼痛和钻心的瘙痒,录入调查数据。在夜里,他怕队员们挨冻,总是偷偷地起床当起“烧炉工”。
他学识渊博,对各种设备的性能用途了如指掌,他对森林专业的精通让每一个队员折服!
老同事、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调查规划院副院长策日格回忆说,2003年和2004年的10月份,于海俊带领队伍在原始林区喝刨冰水,吃冻白菜和土豆,坚持工作了40天,交出了一份高质量调研报告。
他负责并参与完成林业工程规划设计、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生态环境工程设计和测绘项目100余项,8个项目获评全国和省部级优秀科技成果奖。他还被聘为全国森林工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先后参与编制了4项国家林业行业标准。
在规划院工作期间,每到春夏两季,于海俊和同事们深入各林业局生态功能区,背着帐篷、给养和工具,爬高山、穿密林、趟河道、走沼泽,不辞辛苦地测绘、设计。在滴水成冰的寒冬季节里,他还带领森林外业调查大队深入北部原始林区进行林区防火工程基础设施的勘察、设计。
为心爱的事业玩命干,妻子刘文庆最清楚。“我家与规划院就二三百米的距离,他总是为了工作废寝忘食。在承担编制国家一期‘天保’工程实施方案时,他连续加班一周没回家,我只能把换洗衣物和洗漱用品给他送到办公室。”
于海俊常说,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有所追求,我的追求是让青山常绿,家园更美。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典范
一年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调查规划院森调三大队党支部书记商文君脑海里仍会时不时跳出与于海俊共事时的片段,一帧一帧清晰如昨,挥之不去。
他说:“于海俊是一位业务精湛的林业专家,一位关心同事的兄长,而这样的最初印象,在我与于海俊相识后的整整20年中,愈加深刻和难忘。”
2007年,北部原始林区矿区植被恢复工程在奇乾、乌玛、永安山3个未开发的林业局拉开帷幕。
上世纪末,那里是不法分子淘金、取沙、采矿的“聚宝盆”。当时已经是规划院副院长的于海俊带领规划院森调二大队深入该区域,开始一场矿区植被恢复的“攻坚战”。
这项工程是全国开展的重大国土生态建设工程。于海俊带领大家,在大山里一干就是几个月,运用他钻研的专业知识,圆满完成了“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植被恢复”、“植苗造林植被恢复”等多种恢复方式的规划设计方案,受到上级部门的认可和表彰。
于海俊凡事总是冲锋在前,遇到困难毫不避让。深水区的河水能没过腰,他和队员们跨着胳膊在河里行进。刺骨的河水瞬间席卷了夏日热浪,身体在一冷一热的反差中,再强壮的体格也受不了。
加上每天超负荷的工作,于海俊病倒了!他连续两天间歇性咳嗽不止,他只是吃点药,继续工作。眼看着病情越来越重,队员们只好强制把他送下山。等到住进医院时,已经转成肺炎。医生埋怨说:“为什么不早点来治,再晚些就麻烦了。”
林区公路基础设施差,一直是备受林区群众关注的问题。2007年,国家林业局决定对林区公路现状进行全面统计规划,要求规划院抓紧时间尽快拿出该项目的可行性报告,这个重担落在了于海俊的身上。
于海俊从所属单位抽调相关森调和资源管理近百人参与会战。紧促的时间,纷繁复杂的道路论证规划,到底怎样设计才能满足项目工程的需求呢?项目进展曾一度陷入停滞。
他凭着多年森调经验和精湛的专业知识,最终提出“四横”、“七纵”、“十二出口”的思路,突破了项目进展的瓶颈。在他的带领下,《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道路规划图》历时半年多时间得以圆满完成。
于海俊以“坐不住、睡不着、等不得”的紧迫意识,大力加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的指示精神……
于海俊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事迹已深深镌刻在10.67万平方公里的兴安大地上,深深镌刻在每一名默默奉献于祖国绿色事业的广大务林人心中。于海俊同志留给后人的精神风范,必将光耀林海,激励一代又一代务林人为筑牢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接续奋斗。
短 评
于海俊同志是林业系统的知名专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典范。他始终以拼命诠释使命,以实干创造实绩,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为推动林业改革、促进林区发展的具体行动。青山留忠魂,绿水吟悲声。往昔成追忆,他日放歌城。于海俊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每时每刻,都为这片绿色林海心心念念,用心、用情与之相融。
于海俊同志用生命诠释了兴安岭上务林人的忠诚与担当,守护了人民群众的安宁祥和。他从业32年里,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基层、奋战一线,在生死关头体现了共产党员的英勇无畏,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我们缅怀英雄,铭记英雄,学习英雄,凝聚更大的精神动力,为绿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见习记者 米何妙子)
镌刻在兴安岭上的绿色誓言
于海俊是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人,1987年7月在内蒙古林学院毕业后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调查规划院工作。他在林海深处埋头一干就是32年,为了青山常绿的梦想,他不怕吃苦、甘于寂寞,争当林业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铺路人。
2003年10月,规划院接到北部原始林区塔路工程设计紧急任务,那里的森林植被依然保持着原始状态,从未进行过生产性采伐,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纬度最高、地域最冷的泰加林原始林区。
作为规划设计室的主任,为取得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于海俊亲自带队到大山里进行勘察。
原始林区里除了一条主路外,再无其他路可走,也没有房子可以居住。进入原始林区一个星期后就下起了大雪,加上阴坡积雪常年不化,大雪最深的地方已没过了膝盖。
于海俊带领大伙背着七八十斤重的帐篷和给养、勘查工器具徒步穿行原始林,偶尔碰到一些山洞,就当做宿营地了。虽然住得比四处透风、床底结冰的帐篷环境好一些,但到处乱窜的老鼠直往被窝里钻。
白天,他带领选线组人员冲在最前方,爬高山、穿密林、趟河道、走沼泽,测绘、设计,为工程调查后续工作开展打头阵。一天下来脚上磨出了大血泡,手和脸上都有冻伤。到了晚上,他和队员们一起在雪地里烤馒头片,渴了就化雪水喝、饿了就煮点冻白菜,还得强忍着难捱的疼痛和钻心的瘙痒,录入调查数据。在夜里,他怕队员们挨冻,总是偷偷地起床当起“烧炉工”。
他学识渊博,对各种设备的性能用途了如指掌,他对森林专业的精通让每一个队员折服!
老同事、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调查规划院副院长策日格回忆说,2003年和2004年的10月份,于海俊带领队伍在原始林区喝刨冰水,吃冻白菜和土豆,坚持工作了40天,交出了一份高质量调研报告。
他负责并参与完成林业工程规划设计、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生态环境工程设计和测绘项目100余项,8个项目获评全国和省部级优秀科技成果奖。他还被聘为全国森林工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先后参与编制了4项国家林业行业标准。
在规划院工作期间,每到春夏两季,于海俊和同事们深入各林业局生态功能区,背着帐篷、给养和工具,爬高山、穿密林、趟河道、走沼泽,不辞辛苦地测绘、设计。在滴水成冰的寒冬季节里,他还带领森林外业调查大队深入北部原始林区进行林区防火工程基础设施的勘察、设计。
为心爱的事业玩命干,妻子刘文庆最清楚。“我家与规划院就二三百米的距离,他总是为了工作废寝忘食。在承担编制国家一期‘天保’工程实施方案时,他连续加班一周没回家,我只能把换洗衣物和洗漱用品给他送到办公室。”
于海俊常说,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有所追求,我的追求是让青山常绿,家园更美。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典范
一年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调查规划院森调三大队党支部书记商文君脑海里仍会时不时跳出与于海俊共事时的片段,一帧一帧清晰如昨,挥之不去。
他说:“于海俊是一位业务精湛的林业专家,一位关心同事的兄长,而这样的最初印象,在我与于海俊相识后的整整20年中,愈加深刻和难忘。”
2007年,北部原始林区矿区植被恢复工程在奇乾、乌玛、永安山3个未开发的林业局拉开帷幕。
上世纪末,那里是不法分子淘金、取沙、采矿的“聚宝盆”。当时已经是规划院副院长的于海俊带领规划院森调二大队深入该区域,开始一场矿区植被恢复的“攻坚战”。
这项工程是全国开展的重大国土生态建设工程。于海俊带领大家,在大山里一干就是几个月,运用他钻研的专业知识,圆满完成了“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植被恢复”、“植苗造林植被恢复”等多种恢复方式的规划设计方案,受到上级部门的认可和表彰。
于海俊凡事总是冲锋在前,遇到困难毫不避让。深水区的河水能没过腰,他和队员们跨着胳膊在河里行进。刺骨的河水瞬间席卷了夏日热浪,身体在一冷一热的反差中,再强壮的体格也受不了。
加上每天超负荷的工作,于海俊病倒了!他连续两天间歇性咳嗽不止,他只是吃点药,继续工作。眼看着病情越来越重,队员们只好强制把他送下山。等到住进医院时,已经转成肺炎。医生埋怨说:“为什么不早点来治,再晚些就麻烦了。”
林区公路基础设施差,一直是备受林区群众关注的问题。2007年,国家林业局决定对林区公路现状进行全面统计规划,要求规划院抓紧时间尽快拿出该项目的可行性报告,这个重担落在了于海俊的身上。
于海俊从所属单位抽调相关森调和资源管理近百人参与会战。紧促的时间,纷繁复杂的道路论证规划,到底怎样设计才能满足项目工程的需求呢?项目进展曾一度陷入停滞。
他凭着多年森调经验和精湛的专业知识,最终提出“四横”、“七纵”、“十二出口”的思路,突破了项目进展的瓶颈。在他的带领下,《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道路规划图》历时半年多时间得以圆满完成。
于海俊以“坐不住、睡不着、等不得”的紧迫意识,大力加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的指示精神……
于海俊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事迹已深深镌刻在10.67万平方公里的兴安大地上,深深镌刻在每一名默默奉献于祖国绿色事业的广大务林人心中。于海俊同志留给后人的精神风范,必将光耀林海,激励一代又一代务林人为筑牢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接续奋斗。
短 评
于海俊同志是林业系统的知名专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典范。他始终以拼命诠释使命,以实干创造实绩,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为推动林业改革、促进林区发展的具体行动。青山留忠魂,绿水吟悲声。往昔成追忆,他日放歌城。于海俊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每时每刻,都为这片绿色林海心心念念,用心、用情与之相融。
于海俊同志用生命诠释了兴安岭上务林人的忠诚与担当,守护了人民群众的安宁祥和。他从业32年里,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基层、奋战一线,在生死关头体现了共产党员的英勇无畏,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我们缅怀英雄,铭记英雄,学习英雄,凝聚更大的精神动力,为绿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见习记者 米何妙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