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的回响———来自阿尔山森工公司的系列报道之二

来源:绿网
2023-07-20

       ■本报走基层融媒体报道组记者陈晓琳郭卫岩赵兴祖通讯员周云雷

       走进盛夏的阿尔山,抬头是醉人的“天空蓝”,四顾是迷人的“祖母绿”,俯瞰是怡人的“河水清”。赏心悦目的风景里,沉淀着时光、蕴藏着生机、流淌着“金银”。

       阿尔山森工公司集名山秀水于一身,坐拥着深厚的“生态家底”:生态功能区面积48.39万公顷,森林覆被率80.72%,现存人工更新造林有效保存面积106万亩,连续19年未发生人为森林火灾,荣获“2019至2021年度全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22年被评选为全国林草系统先进集体,2023年被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为全区文明单位……

       茫茫林海听回音,青山绿水是答卷。在生态文明建设“全国一盘棋”中,阿尔山森工公司落子如飞、步履坚定,始终把生态作为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用青山作“笔”,以绿水为“墨”,不断擦亮生态底色,为高质量发展“增容扩绿”,奋力书写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动故事。

       夯实“生态家底”筑牢绿色屏障

       保护好这片绿水青山既是守土之责,也是发展所需。如何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唱好生态保护“大合唱”?阿尔山森工公司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以林长制推动“林长治”。打破行业界限,探索“林长+”模式,建立“林长+检察长”“林长+警长”“林长+院长”的林长制体系,构建“检察+碳汇”生态司法保护新模式,开展自治区首例生态损害“以碳代偿”工作,扭转了“单打独斗”“小马拉大车”的局面,凝聚起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以“钢班子”带出“铁队伍”。党员领导干部以“脑勤、眼勤、手勤、脚勤”的“四勤工作法”为基准,争做“脑中有数、眼中有活、肩上有责、心中有爱、手中有招、脚上有泥”的“六有”干部,凭借“钉钉子”式的敲打,打通生态保护“最后一公里”。推行“一线指挥部”党建工作法,在生态保护战线大力实施“生态党建”,成立赴乌尔旗汉森工公司远征造林临时党支部,高标准完成森林经营各项任务。

       以责任心共建“同心林”。连续5年开展“同心共植荆花树温泉康养阿尔山”义务植树活动,每年栽植一棵树已经成为干部职工的行动自觉。5年来,累计栽植稠李、山荆子等本土树种5万余株,全力将伊尔施打造成极具特色的荆花温泉小镇。

       阿尔山地处大兴安岭主脉西南麓,是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和蒙古草原四大草原交汇处,与蒙古国接壤的国境线长达83公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意味着森林防灭火形势极其严峻复杂。

       由于常年受蒙古国火的侵袭和威胁,阿尔山森工公司构建起与属地政府、军警部队联防共建的“大联控、大应急、大救援”森林草原防灭火体系,每年开设防火隔离带,提前预防境外火源蔓延至境内。

       “在边境点烧隔离带难度特别大,有的队员不慎掉在暗沟里,冷水一下就打湿了半截身体,有的队员被岩石划破了脚,有时还要露宿在接近零摄氏度的野外,即便这么艰苦,也没有一个人掉队、喊累。”说起这支队伍,应急事务处主任彭彦清满满的自豪感。

       这种“随召必到、领命必行”的精神也感染激励着新入职的队员。作为一名防灭火战线的“新兵”,于龙参与了今年4月份堵截蒙古国火的任务,为自己今后的成长积累了实战经验。幸运的是,于龙赶上了应急事务处实施的防火三期项目,营地面貌焕然一新,车辆装备提档升级,更加坚定了他“能打硬仗、善打硬仗、善啃硬骨头”的信心和勇气。

       面临夏季游客增多且雷击火频发的防火形势,应急事务处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措施管住人、看住火:由两季防火变成四季防火,要求管护员人人做到知天情、晓地情、严人情,11座瞭望塔全方位、全时段、立体式监测,增设80个标准化移动管护站,为15个重点检查站配备火种检测仪,确保火种不上山、火源不入林。

       海拔1560米的飞仙岭瞭望塔,是阿尔山森工公司设立最早的防火瞭望塔,重点防控入境火险火情。防火紧要期内,瞭望员梁宪斌和同事每隔一个小时就要登塔观察巡视,并实时汇报监控情况。

       只要事关森林防火安全,梁宪斌一刻也不敢马虎:“把这么重要的岗位交给咱们,就得对得起这份信任,必须站好每一班岗。”

       桑都尔林场是距离公司所在地最远、生活条件最艰苦的一个林场,林场扑火一队大队长李兰友在这里已经坚守了整整31年。春秋造林、防火,夏冬抚育、护苗,就这样一年又一年。

       “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李兰友坦言,他们一年四季都没有闲时候,平时是护林员,防火期是扑火队,造林时又是造林队,哪儿需要他们就去哪儿。这不,李兰友刚刚给造林地除完草,又加入美化镇区的行列中。

       当前正值田间管理的关键期,种苗场(种子站)的干部职工以场为家、全员上阵。每天早上六点,圃区里便晃动着他们弯腰除草的身影,副主任贾大光就是其中之一。他不仅练就了“三指禅”的除草技能,还参与了单位Q C小组《人工提高稠李树种子发芽率》的课题研究。自2010年Q C小组成立以来,他们积极为育苗生产献智献力,连续多年荣获自治区、森工集团Q C科技成果奖项,成为科技创新研发的主力军。

       每天看着破土而出的嫩苗,贾大光的心里总是溢满了喜悦,早已把疲惫抛之脑后。他见证了绿色在这里萌发蔓延,从春天的辛勤耕耘,到夏天的蓬勃生长,正是源自点点滴滴、细心呵护,集小绿以成大美,绘就出了这幅充满希望的“田间画卷”。

       厚植“绿色资本”蓄足发展动力

       生态对于阿尔山来说,意味着什么?是资源、是财富,更是造福当代、泽被后世、永续发展的不竭“源泉”。

       漫步在伊尔施的大街小巷、楼宇之间,目之所及皆是浓浓绿意,绿水青山正成为职工群众生活的天然装饰,形成了生态、生活、生产“三生共融”的新风尚。

       一方好山水,满眼皆覆绿。阿尔山森工公司逐绿前行、唤绿之旅的脚步从未停歇,一路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通道,让城镇因生态更美丽、产业因生态更兴旺、职工因生态更富裕。

       时光回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阿尔山森工公司干部职工群众开始向荒山荒地大举进军,开展轰轰烈烈的植树造林,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百万亩人工林的壮举。当年的“学生林”“母亲林”“希望林”早已成为那个峥嵘时代的印证,如今都已郁闭成林,但播种绿色的接力棒始终传承着,“林二代”“林三代”继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绿色奇迹,建构着绿色的未来。百万亩人工林也变成了干部职工的“生态大课堂”,通过“生态+教育”的形式,让更多人感受生态文明建设的魅力。

       阿尔山森工公司副总经理宗丽彬介绍说:“在国土绿化实践中,我们越发注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强调适地适树、科学绿化。过去注重扩大面积、增加绿量,现在把精准提升造林质量放到了更高的位置。目前,我们造林成活率能达到90%以上。”

       5年来,阿尔山森工公司累计完成补植补造65021.26亩、占地植被恢复9214.85亩、人工造林4314亩、重点区域绿化累计1882.8亩、退耕还林种植沙棘6.9万亩,不断增强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功能,让绿水青山成为职工群众的“幸福不动产”。

       “最开始由于缺乏经验,我们也走了一些弯路。经过多次外出学习和考察,最终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种植。还尝试了‘林下套种’模式,在沙棘树间隙种植蒲公英,能有效抑制杂草生长。”今年是史岫峰种植沙棘的第5个年头,他种植的800多亩沙棘林已经长成了“绿色银行”。史岫峰望着绿油油的沙棘林,对即将到来的旺果期满怀期待。

       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中,阿尔山森工公司不断拓展着“增量”“增值”的新空间,发挥生态产业促进职工增收的作用,实现生态改善、职工增收、多方受益。

       下一步,阿尔山森工公司将做好生态保护建设主业,全面保护森林资源,承接好国土绿化造林、生态保护修复、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统筹做好森林资源管理、森林资源管护、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加快发展种苗花卉产业,加大珍贵稀有种苗花卉和林区特有的乡土景观绿化树种和花卉培育力度,完善苗木花卉供需循环链条。扩大中国森林健康养生50佳、最佳森林时光休闲体验地、中国阿尔山避暑之都和阿尔山森林之都“国字号”品牌影响力,培育阿尔山全域生态旅游新项目;开展阿尔善“冰雪越野英雄会、雪地摩托英雄会”、冬果沙棘采摘节等活动,带动冬季旅游持续升温。

       阿尔山森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晓超坚定地说:“公司努力把生态价值转化为发展优势,全力实施‘3339’发展战略,持续弘扬好第一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森工企业、第一个在内蒙古自治区实现了人工更新造林保存面积百万亩、第一个在全国六大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三个第一’精神,发挥好政治、自然资源禀赋和区域区位‘三大优势’,积极培育好森林生态、全域旅游和森林经济‘三大产业’,加快构建山、水、林、田、湖、草、冰雪、碳汇、森林文化的‘九大绿色产业’体系,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精准的坐标、清晰的航向,阿尔山森工公司正和着“绿”动的音符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上铿锵迈进!

分享到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