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做“借绿生金”路上的带头人
王杰搬运黑木耳菌袋。郑云涛摄
■本报记者 米何妙子 通讯员 郑云涛
艳阳高照,夏日喜人。近日,踏着晨曦的薄雾,记者走进克一河森工公司职工王杰家的黑木耳培植基地,排列整齐的菌包沐浴在阳光下,开出层层叠叠的“致富花”,呈现出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王杰和丈夫穿梭于大棚内,紧锣密鼓地采摘,收获丰收的果实……
做致富路上的“领头羊”
王杰是莫冷格林场职工,工作之余,她和丈夫通过培植食用菌改善了家里的经济状况。如今,她被大家公认为当地黑木耳培植专家,是公司发展家庭经济的“领头羊”。
谈及当初创业的艰辛,王杰记忆犹新。20年前,王杰的公公婆婆身体不好,常年服用药物,加之王杰的母亲患脑血栓也需要照顾,女儿不满周岁,生活可谓举步维艰。当时,企业鼓励职工搞食用菌培植,支持发展家庭经济。夫妻俩觉得这是一条不错的出路,便从亲戚和朋友手中凑了1万元钱,购置了锯末和菌种,把住房的一部分和仓房改造成菌房,开启了创业之路。
“木耳培植看似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王杰说,种植第一年,三级菌接种后,三分之二的菌袋出现了发绿、发霉的状况,询问专家后才得知,是灭菌不彻底产生大量的杂菌导致的,那一次的失败,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由于培植初期经验、资金和技术等都不足,夫妻俩经历了多次失败,但他们没有气馁,一边学习一边总结。只要有时间,王杰就走进菌房观察哪里出现问题,晚上再对照问题查找资料,向专家请教。经过不断的摸索和辛苦的付出,终于取得了成功。培植黑木耳的第二个年头,除去成本和开支,他们不仅偿还了所有借款,还赚了8000多元,这让夫妻俩看到了培植黑木耳的前景和致富的希望,也坚定了他们的信心。
做培植户的“贴心人”
王杰成功培植黑木耳,引发了当地培植户培植黑木耳的热潮。作为一名党员,王杰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掌握的技术与信息传授给培植户,让他们少走了很多弯路。
有一次,一位黑木耳培植户在培育菌袋过程中遇到了棘手的问题,焦急万分下拨通了王杰的电话。挂断电话后,王杰和丈夫迅速赶到现场,仔细查明情况,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一定程度上,为培植户挽回了损失。每当大家对她连连道谢时,她总是说:“谢啥!谁还没点难处,能帮就帮一把,看到你们因培植黑木耳增加收入,我也高兴。”
王杰深知,在食用菌培植路上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离不开党的富民政策和各级领导的支持与关怀。她把这种爱传递给其他的培植户,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帮助那些想发展家庭经济,又苦于没有技术和经验的职工群众。
“以前,有啥不懂的地方就给王姐打电话,她从来不推辞,很快就赶到现地帮助我,直至把问题彻底解决。这两年,在王姐的帮助下,我能自己解决培植黑木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了,王姐是我们培植户的‘贴心人’。”培植户包春峰说。
做经济发展的“先行者”
2023年,森工集团提出了聚力壮大林下经济“借绿生金”的发展思路,为职工群众发展林下经济指明了方向。克一河森工公司积极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精准帮扶、召开产业推进座谈会、基地引领等方式,扶持职工发展食用菌产业。
“今年,我在工会申请无息借款6万元,购置了接种机、热风炉,购买了32吨优质原料。林场派人帮助我硬化了困菌室地面,做了保暖。我还扩大了培植规模,黑木耳10万袋、松茸2亩地、灵芝5000袋,我有信心将这个产业发展得更好。”王杰信心满满地说。
王杰通过自身努力,考取了高级“菌类园艺工”资格证,不但精通黑木耳的一、二、三级菌的栽培技术,还相继掌握了滑子蘑、猴头、灵芝、松茸等食用菌的培育技术。她创新木耳割口初期“催芽”的先进管理方法,提高木耳出芽率。在开口方式上,她率先采用“钉子眼”小孔新办法培植了“珍珠耳”“小菊花耳”,此品种推向市场后,因口感好、肉质厚,深受消费者青睐,常常出现市场供不应求的现象。
一路走来,王杰历经了培植黑木耳的失败与成功,也赢得了一个个荣誉。2017年,她被评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连续多年被评为“林区脱贫能手”、
公司“致富带头人”。
“在培植食用菌的路上,我会与培植户们一起,努力提升‘诺敏山’牌黑木耳等食用菌的品牌影响力,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美丽林区贡献力量。”王杰坚定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