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镇博克图焕发新活力

来源:
2020-09-07
 牙宣
     “列车即将进入隧道,请乘务员做好准备。”随着列车长的语音提醒,列车窗外的景色也离开了阳光的照耀,进入了幽深漫长的兴安岭隧道。而隧道的另一端,就是兴安岭上的百年名镇——博克图镇。
       博克图,蒙语意为“有鹿的地方”。博克图镇的建立、兴起乃至它的发展,都和“路”这个字紧密相连。博克图镇位于大兴安岭南麓,是连接呼伦贝尔草原和松嫩平原的锁钥咽喉。301国道和232国道在这里交汇,滨洲铁路更是这座边陲小镇的骨骼,架起了它的历史脉络和精神内核。而这座小镇,更是和这条中国北方的交通大动脉共同见证了这片古老土地的历史性沧桑巨变。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中东铁路西线修到了博克图地区。由于大兴安岭的坡度、线路运营里程等原因,决定在原延博霍托驿站附近建立博克图站。1902年开始,随着大量施工人员及铁路管理部门的进驻,机车库、材料厂、电报所、医院、学校、教堂纷纷建立起来,从此博克图镇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并日臻繁盛。
       1926年,博克图机务段建立了呼伦贝尔地区的第一个党支部,发展的第一名党员是当时铁路机务段的锤工、列车给油工鄂继舟。1948年,博克图努图克政府成立,这座因路兴起的城镇找到了真正走向兴旺的道路。由于博克图的重要位置,这里建立了机务段、车务段等各个站段,新中国的第一条儿童铁路也在这里修建,北京——博克图——莫斯科的路牌不仅寄托了无数孩子们的梦想,也见证着那个年代两个国家的情谊。
      1969年,沈阳军区守备五师进驻博克图镇。这座经历了无数风浪的老镇再次屹立在时代的潮头,火车的汽笛声和部队嘹亮的军号成为了那个年代的主旋律。全镇人民在党的带领下积极投身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为国家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时光的车轮继续向前行驶,随着守备五师撤编,铁路机构改革,博克图镇逐渐开始转变自己在历史中的定位。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处牙克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6处各类历史建筑成为诉说这段过往历史的最好名片,也成为时间留给博克图最好的财富。2016年博克图镇获评内蒙古自治区级首批历史文化名镇,2019年1月21日获评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随着近年来呼伦贝尔地区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依托镇域内丰富的历史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博克图镇党委、政府解放思想,寻找新方法,抓住本地特色,找准地域优势,打造中东铁路百年名镇、擦亮守疆部队军史名片、建设兴安岭上豆花香村,打造差异化旅游目的地,推动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东铁路遗址公园、豆花乡村林家乐等项目的建设使特色小镇建设现已粗具规模。此外,中东铁路兴安岭螺旋展线蒸汽时代项目已经立项,此项目的规划实施将成为呼伦贝尔全域旅游路线中一块重要的拼图,也将成为未来博克图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
 

分享到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