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作卷书使命赤诚化墨写担当 ——记自治区劳动模范、莫尔道嘎森工公司太平经营管护中心副主任张太顺
■本报见习记者 娄文锋
四月的内蒙古大兴安岭,寒风裹挟着残雪呼啸而过。
4月27日清晨,莫尔道嘎森工公司太平经营管护中心副主任张太顺如往常一样,穿上了厚厚的棉裤,即将开始新一天的工作。妻子又往他口袋里塞了把花生米和几块糖,叮嘱道:“要是低血糖犯了,就吃上点。”张太顺点点头,背起装满GPS定位仪、测量尺和急救药品的背包,一头扎进了茫茫林海。自参加工作以来,这样的清晨已陪伴了他27个春秋。
每年三四月份,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积雪尚未消融,深处能没过大腿。张太顺穿着水靴在生态功能区巡查,棉裤很快就被浸湿,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寒风中,裤腿迅速冻成硬邦邦的冰壳。即便如此,他常常一天徒步十几公里,用冻得通红的双手,仔细测量着每一个数据。到了夏季,林区蚊虫肆虐,像“千军万马”一般。张太顺每天穿梭在林间,脖子、手臂被叮得满是包,有的地方甚至肿成了“包上包”。更危险的是蜱虫,一旦被这种携带病毒的小虫子叮咬,可能引发严重疾病,但张太顺从未退缩,他不仅总结出一套预防蜱虫的妙招,还熟练掌握了科学处理方法,成了团队里的“安全专家”。
多年来,在营林护林工作中,张太顺展现出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他熟练运用GPS定位系统、测量尺等设备,创新采用“网格化巡查+数字化比对”的工作模式,对生态功能区进行细致入微的勘察。在他的严格管理下,其主管内的森林抚育伐区始终保持一类伐区水平。他经手检查验收的森林抚育面积累计达125万亩,母树林经营面积8万亩,植树造林面积9万亩。他与同事协作完成了192块森林抚育成效监测固定标准地的复测与建设,监测解析木192株,设立钢架示范林标牌6个、木制标牌1个,不仅为森林生长状况监测提供了可靠依据,还节约建设成本近20万元。
在张太顺看来,干林业工作光靠力气不行,还得有技术、懂科学。工作之余,他的身影总是出现在公司图书室,一本本政策法规、技术规程被他翻得卷了边,密密麻麻的笔记记满了十多个本子。2016年,他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内蒙古自治区森林抚育职工技能比赛中一举夺魁。成为技术骨干后,张太顺没有独自钻研,而是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他创办的“工匠讲堂”深受同事欢迎,每次讲课,他都会把复杂的技术理论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土教材”。在一次森林抚育现场教学中,他拿着修枝剪边示范边讲解:“修枝就像给树木‘理发’,既要剪掉病枝、弱枝,又要保持树形美观,这样树木才能健康生长。”
凭借这股钻研与创新精神,在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等领域,张太顺的工作成绩也极为突出。参加工作至今,他累计栽植绿化树木近1000株;实施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任务2万亩,改善了森林生态环境;采用“生物防治+物理诱捕”技术,成功防治病虫害3万亩,间接产生社会效益2400余万元。
张太顺不仅是植绿造绿的实践者,更是守绿护绿的英勇卫士。每当森林火灾发生,张太顺总是主动承担更多责任。细心的他,每次背包都装得满满当当,不仅有火场必备品,还会带上药品、针线、创可贴等,以备不时之需;遇到运送给养、打水的苦活累活,他总是第一个冲在前头,从不讲条件、谈理由;火场上倒木、树枝、马尾松纵横交错,他就像老大哥一样,反复提醒大家注意脚下安全,尤其要留意火场内的站杆、歪树;在组织人员打挖防火隔离带时,他带头抡锹挥镐,即便汗流浃背,手磨出水泡甚至流血,也不停歇,只为尽快打好隔离带,防止火势蔓延。
张太顺曾40多次参与本公司的森林火灾扑救工作,还远赴14个森工公司参加援外扑火任务。2024年,他随队伍艰苦鏖战16天,成功扑灭2起雷击火。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只要林海需要,我随时冲锋在前。”
从青葱小伙到两鬓染霜,张太顺把人生最美好的27年献给了这片林海。2017年,他被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全区技术能手”称号;在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张太顺荣获自治区劳动模范称号。一个个荣誉的背后,是他用脚步丈量的8万余公里巡护路,是他用汗水浇灌的百万亩绿色林海。“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更属于每一位扎根林海的务林人。”张太顺表示,他将积极践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继续守护好这片绿色家园。
当夕阳为群山披上金色霞衣,张太顺仍在林间专注地记录着数据。他的身影与青山融为一体,成为内蒙古大兴安岭最动人的风景。而他守护绿色的脚步,还将在这片广袤的林海中,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