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林海里的特殊“医生”———记第二届“绿色生态工匠”称号获得者张光辉

来源:绿网
2021-12-10
  ■本报见习记者 米何妙子

  他用35年的时间,跑遍了乌尔旗汉林区的沟沟壑壑,熟练掌握了各种常发性森林病虫害的详细分布情况、生物学特性和发生发展规律;他以认真负责、积极主动、扎实细致的工作,谱写了一曲曲捍卫绿色之歌。他就是乌尔旗汉森工公司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副站长张光辉。
  近日,中国农林水利气象工会公布了第二届“绿色生态工匠”名单,张光辉获此殊荣。荣誉的背后承载着森防人的使命和担当,也更加坚定了森防人逐绿护绿的决心。
  三十五载,这位半辈子都跟“虫”打交道的“森林医生”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记者跟随张光辉的脚步,感受森防人的酸甜苦辣。
从“菜鸟”到“专家”
  54岁的张光辉,面容清瘦,皮肤黝黑。两鬓的白发,记录了岁月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
  自1986年参加工作以来,张光辉始终致力于森林病虫鼠害防治工作。走进张光辉的办公室,最惹眼的要数靠在墙边的书柜。各种林业方面的书籍和杂志,摆满了书柜。“刚调来森防站时,我都不敢说话,因为不懂森防知识和专业术语,乱说话怕人笑话,不懂就得学啊。”张光辉笑着说。
  为了尽快熟悉业务知识,张光辉除了正常的工作外,剩余时间都在办公室看书,学习森防知识和政策,了解虫子的生活习性、生长过程。可是,纸上得来终觉浅,他的足迹遍布了乌尔旗汉生态功能区所有的山岭和沟岔,积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力争在实践中出真知。
  回想起刚步入森防战线的时光,张光辉感慨万千:“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乌尔旗汉林区第一代开发建设者们坚持‘右手栽树、左手砍树’,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的同时,为青山常在、永续利用,在五十九林场栽下一棵棵兴安落叶松,多年后,落叶松郁郁成林。但由于人工林树种单一,抗病虫能力差,发生了落叶松毛虫灾害。”
  “那是乌尔旗汉林区第一次暴发森林病虫害,没有专业的防治队,更没有任何防治经验,只能用抓虫这种土办法防治。职工、群众齐上阵,大家戴着帽子,穿着紧身衣,在草地上铺上塑料布,用木棍拍打树枝树干,落叶松毛虫如同下雨般从树上落下。落叶松毛虫外表长有毒毛,接触到的人皮肤就会红肿起来,那时候我们的手都肿得像馒头一样,即便如此,也没有一个人退缩,大家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跟这些虫子‘决战到底!’”张光辉回忆道。
  难忘的经历总是刻骨铭心,这也让当时年仅23岁的张光辉,更加坚定了从事森防事业的决心。也正是因为这次虫害,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随即,乌尔旗汉森工公司组建起了专业森林病虫害防治队。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没技术、没设备,如何防治?怎么防治?队员们对此一概不知。
  张光辉丝毫没有退缩,一切从零开始。他带领队员们疯狂地查找相关书籍资料,对病虫害防治、预测预报等相关知识进行了系统学习,将不懂的问题记录在本子上,找有经验的人请教。
  张光辉认为,要想真正的防虫治虫,仅仅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熟悉它们的习性,才能找到根治它们的办法。于是,他带领队员们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在室外确立标准地观察落叶松毛虫生活习性和成长情况,在室内进行落叶松毛虫饲养研究,每天采集新鲜松针喂养,并有效调节饲养与野外相适应的温度和湿度,以此来观察落叶松毛虫的生长、繁殖过程,并记录数据。
  “当时为了饲养这些‘可恨’的虫子,我们每天都要小心翼翼,早上去采集新鲜的松针喂养它们,生怕把他们饿死了。那时候天天盯着虫子看,一不动弹了,我们就担心是不是哪个环节出问题了,导致虫子死亡,生怕耽误了数据的采集。”张光辉笑着说。
  为了更好地开展预测防治等多项工作,张光辉和队友们夜晚结队上山,支起高压电网,利用蛾类昆虫喜光的生活习性,引诱蛾类昆虫。有一次,他和队员们夜间爬到一座很高的山上,在防治区支高压电网,当把电网支上已经是凌晨三点多了。因为缺少设备,他们随身只携带了一只手电筒,不得不在几乎摸黑的情况下,深一脚浅一脚地把这些重家伙搬到山下,到山下时,汗水已浸湿了衣服。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位曾经的森防“菜鸟”逐渐成了治虫“专家”,乌尔旗汉生态功能区内的山山水水留下了张光辉奋斗的足迹。
甘做不倦的“啄木鸟”
  从人工捕虫到通过化学手段喷药灭虫,再到“以虫治虫”。多年来,张光辉始终致力于创新工作方式的研究,力求寻找更快、更便捷、更环保的森林病虫害预防和防治措施。
  鼠害是用方形鼠夹更高效,还是环形鼠夹更管用?针对模毒蛾、落叶松毛虫等虫害用哪种防治措施更佳?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张光辉和同事们通过大量试验和调查研究,积极探索绿色高效的防治办法。
  在防治松毛虫过程中,起初张光辉和队员们使用化学手段来进行防治,虽然可以达到防治效果,杀死了大量害虫,短期内降低了虫口密度,但是害虫的天敌也因为化学药剂的喷洒而被大量消灭,残留的部分害虫在没有天敌控制的情况下,能够顺利地完成繁育,最后出现了年年治虫、年年有虫,而且一年重于一年的现象。最终不仅起不到好的效果,还因为过度使用化学药剂,破坏了生态环境。
  面对这样的情况,张光辉决心改变这一防治办法,尝试选择新的治虫手段。在阅读大量的书籍和文献之后,他发现了一种绿色环保的“以虫治虫”方式,那就是利用赤眼蜂防治落叶松毛虫。根据调查研究得出,赤眼蜂是一种专门寄生于各种害虫卵的小型蜂,是寄生性天敌昆虫中防治害虫对象最广、生产应用面积最大的一种有益昆虫。使用投放赤眼蜂卵卡的方式来开展对松毛虫的卵期治理,是张光辉在数次观察实践后,发现的防治手段。
  “现在工作条件越来越好了,为我们配备了检疫车、检测车、自走式喷药车、摩托车、无人机等,还配置了远程病虫害监控系统和电子显微镜成像设备,以及监测宿营车。再也不用像以前靠人工捉虫治虫,在野外搭帐篷收集数据了。”看着越来越智能化的检测手段,越来越好的防治工作硬件设施,张光辉说:“我想一直守护好这片林,直到我干不动的那一天……”
  “除害、敬业、厚德、求是”是乌尔旗汉森工公司几代森防人不变的誓言。他们心怀绿色情怀,秉承“啄木鸟”精神,倾情守护绿色、描绘绿色、建设绿色,为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风雨几十载,张光辉用风吹日晒造就的黝黑肤色换来了林区的一抹抹翠绿。看到绿色绵延万里,张光辉脸上的笑容也是灿烂无比……

分享到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